问题 综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河流是________,B河流是________,C山脉是__________,D山脉是________,E是山西的行政中心________,F的地形区是_______高原,G是______煤矿。

(2)山西年产煤在2亿吨以上,通过_______ 和________ 等铁路和公路外运煤炭1.5亿吨,真不愧为“____________”。

(3)山西对外联系的主要运输方式是_____。 [ ]

    A、公路

    B、铁路

    C、水运

    D、空运

(4)B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区,盛产________、_______等。

(5)F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山脉以南的河流不结冰,以北的河流结冰,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汾河 渭河 太行山 秦岭 太原 黄土 大同

(2)大秦 朔黄 乌金之乡

(3)B

(4)小麦 棉花

(5)植被破坏严重

(6)D山脉南侧处在秦岭山脉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要比北侧小,一月气温在0℃以上,所以D山脉以南

    的河流不结冰,以北的河流结冰。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摘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注: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