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甲公司系2001年成立,并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甲公司对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可抵减时间性差异预计能够在三年内转回。每年按净利润的 10%和5%分别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1)甲公司2001年12月购入生产设备,原价为9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3年年末,甲公司对该项生产设备进行的减值测试表明,其可收回金额为6000万元。2004年年末,甲公司对该项生产设备进行的减值测试表明,其可收回金额为6000万元。2004年度上述生产设备生产的A产品全部对外销售;A产品年初、年末的在产品成本均为零(假定上述生产设备只用于生产A产品),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采用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等均与税法一致。
(2)甲公司于2003年年末对某项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其可收回金额为24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4年,净残值为零。该固定资产的原价为7200万元,已提折旧 3600万元,原预计使用年限8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但甲公司2003年年末仅计提了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甲公司2004年年初发现该差错并予以更正。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采用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等均与税法一致。
(3)甲公司2001年1月购入一项专利权,实际成本为75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 (与税法规定相同)。2003年年末,因市场上出现了新专利技术所生产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从而对甲公司按其购入的专利权所生产的产品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经减值测试表明其可收回金额为3150万元。2004年甲公司经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用新专利生产的产品不稳定而部分客户仍然喜爱用甲公司生产的产品,原估计的该项专利的可收回金额有部分转回,于2004年年末测试可收回金额为3900万元。
(4)从2004年起,甲公司试生产某种新产品(B产品),对生产B产品所需乙材料的成本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
乙材料2004年年初账面余额为零。2004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各购入乙材料750公斤、450公斤、300公斤,每公斤成本分别为0.12万元、0.14万元、0.15万元。2004年度为生产B产品共领用乙材料900公斤(其中第一季度领用150公斤,第二季度领用300公斤,第三季度领用450公斤)。发生人工及制造费用39万元,B产品于年底全部完工。但因同类产品已占领市场,且技术性能更优,甲公司生产B产品全部未能出售。甲公司于2004年年底预计B产品的全部销售价格为96万元(不含增值税),预计销售产品所发生的税费为6万元。剩余乙材料决定出售,市价0.16万元,预计销售材料所发生的税费为5万元。
(5)2004年接受捐赠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发票注明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万元。另支付运输费用5万元(扣除率7%),途中保险费用1万元。
(6)甲公司2004年度实现利润总额18000万元,其中国债利息收入为75万元;转回的坏账准备157.5万元,其中7.5万元已从2003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165万元,按税法规定允许抵扣的金额为90万元,支付违反税收的罚款180万元。
除本题所列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要求:
(1)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应计提的生产设备折旧和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2)对甲公司管理用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差错予以更正。
(3)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专利权的摊销额和应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并编制会计分录。
(4)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库存B产品和库存乙材料的年末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
(5)编制甲公司2004年度接受捐赠原材料的会计分录。
(6)分别计算2004年度上述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7)计算2004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的所得税,并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答案

参考答案:(1)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应计提的生产设备折旧和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2003年账面价值=9000-9000÷10×2=7200(万元)
2003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200-6000=1200(万元)
2004年账面价值=6000-6000÷8=5250(万元)
2004年末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的账面净值=9000-9000÷10× 3=6300(万元),
确定比较基础:可收回金额为6000万元,与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的账面净值6300万元,按两者孰低确定6000万元为比较的基础
2004年年末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冲减营业外支出=6000-5250=750(万元)
2004年恢复累计折旧=9000÷10-6000÷8=15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90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750
累计折旧 150
(2)对甲公司管理用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差错予以更正。
2003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7200-3600=3600(万元)
2003年可收回金额=2400(万元)
2003年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600-2400=1200(万元)
2003年应补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200-300=900(万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营业外支出 9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900
借:递延税款 297(900×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所得税 297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0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03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60.3
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30.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45
(3)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专利权的摊销额和应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并编制会计分录。
2003年无形资产账面价值=7500-7500÷10×3=5250(万元)
2003年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250-3150=2100(万元)
2004年无形资产账面价值=3150-3150÷7=2700(万元)
2004年不考虑减值准备情况下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7500-7500÷10×4=4500(万元)
确定比较基础:不考虑减值准备情况下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4500万元,与3900万元比较,按两者孰低确定3900万元为比较的基础。
2004年年末应转回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900-2700=1200(万元)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20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200
(4)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库存B产品和库存乙材料的年末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
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96-6=90(万元)
B产品的生产成本=(150×0.12+300×0.14+300×0.15+150×0.14) +39=165(万元)
B产品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65-90=75(万元)
剩余原材料的成本:600×0.12=72(万元)
剩余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600×0.16-5=91(万元)
剩余原材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0(万元)
(5)编制甲公司2004年度接受捐赠原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105.65(100+5×93%+1)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35(17+5×7%)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117
银行存款 6
(6)分别计算2004年度上述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①根据资料(1)
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时间性差异=-750(万元)
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会计折旧 6000÷8-税收折旧 9000÷10=-150(万元)
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750-150) ×33%=297(万元)
②根据资料(2)
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会计折旧 2400÷4-7200÷8=-300(万元)
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300×33%=-99(万元)
③根据资料(3)
转回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时间性差异=-1200(万元)
无形资产摊销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会计摊销3150÷7-税收摊销7500÷10=-300(万元)
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1200-300) ×33%=-495(万元)
④根据资料(4)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产生的时间性差异=75(万元)
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75×33%=24.75(万元)
⑤根据资料(6)
转回坏账准备产生的时间性差异=(-157.5+7.5) =-150(万元)
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150×33%=49.5(万元)
(7)计算2004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的所得税,并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2004年度应交所得税=[18000+(-①750-①150-②300-③1200-③300+④75-⑤ 150) -75+165-90+180] ×33%+117×33%=5083.65+38.61=5122.26(万元)
递延税款发生额=(-①750-①150-②300-③1200-③300+④75-⑤150) ×33%= -915.75(万元)
所得税费用=5083.65+915.75=5999.4(万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 117
所得税 5999.4(5083.65+915.75)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5122.26
递延税款 915.75
资本公积 78.39(117×67%)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For many people today, reading is no longer relaxation. To keep up their work they must read letters, reports, trade publications, interoffice communications, not to mentio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 never ending flood of words. In (1) a job or advancing in one,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comprehend (2) can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Yet the unfortunate fact is that most of us are (3) readers. Most of us develop poor reading (4) at an early age, and never get over them. The main deficiency (5) in the actual stuff of language itself—words. Taken individually, words have (6) meaning until they are strung together into phrases,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 (7) , however, the untrained reader does not read groups of words. He laboriously reads one word at a time, often regressing to (8) words or passages. Regression, the tendency to look back over (9) you have just read, is a common bad habit in reading. Another habit which (10) down the speed of reading is vocalization—sounding each word either orally or mentally as (11) reads.
To overcome these bad habits, some reading clinics use a device called an (12) , which moves a bar(or curtain) down the page at a predetermined speed. The bar is set at a slightly faster rate (13) the reader finds comfortable, in order to "stretch" him. The accelerator forces the reader to read fast, (14) word by word reading, regression and subvocalization practically impossible. At first (15) is sacrificed for speed. But when you learn to read ideas and concepts, you will not only read faster, (16) your comprehension will improve. Many people have found (17) reading skill drastically improved after some training. (18) Charlie Au, a business manager, for instance. His reading rate was a reasonably good 172words a minute (19) the training; now it is an excellent 1,378 words a minute. He is delighted that how he can (20) a lot more reading material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quickly
B.easily
C.roughly
D.decided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