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态度的形成及改变的心理机制,并就学习与认知领域中的学习的区别及困难程度提出您的见解。
参考答案:
(1)引起态度学习的主要途径
①经典条件反射作用。通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作用,能够使人对某些刺激产生某些习得性的情绪性反应。有些态度会持续多年且很难抹去。
②知晓行动的成功。通过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即通过操纵使强化随人的行为而出现(称之为强化相倚性),不仅可以使人建立起某种刺激—反应式的学习,而且可用来作为态度学习的方式。态度来自于成功的体验,而成功体验是因得到强化而产生的。
③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重视人的榜样作用。在态度学习中,最为可靠的情境是对榜样的模仿。班杜拉的“替代强化”理论表明,尽管某些强化直接发生在榜样人物的身上,但它起到的作用则是鼓励了观察者(学生)今后也可以如此行为。学习者将会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引起他的态度改变,由此而得到的态度有时会扩展到其他行为或情境中去。模仿学习可以在多种情况下发生。
④言语沟通,是通过对他人讲事实、摆道理使对方产生态度转变,其间传递信息的人和信息源的特征对态度的改变也有重要影响。
(2)态度的学习与认知的学习的主要区别
①两者的性质不同:态度属于非智力因素,而认知属于智力范畴。
②两者的功能不同:态度有调节功能、自我防卫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和对象评价功能,而认知用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③两者的形成过程不同: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而认知学习是在人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记忆、练习和反馈等。
④两者的学习条件不同:态度学习的前提条件包括智慧技能、言语信息和其他态度,而认知学习主要依赖更为基础的智慧技能。
⑤学习结果不同;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可用“选择”来描述,而认知学习的结果可以用“辨别、鉴定、归类、证明、陈述”等能力动词来描述。
(3)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①顺从。顺从是表现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态度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以得到奖励,不顺从则受到惩罚。这种态度是由外在压力形成的。如果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
②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模仿的榜样是具体的,认同的榜样可以是抽象的。
③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愉快。这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便形成了。
(4)德育面临的田难与挑战办学层次增加,教师结构、学生层次发生变化;传统式的班级教学不复存在;市场经济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新的影响;网络技术的普及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个别企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部分学生成为贫困生等。品德的培养:针对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变化,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逐步提高要求。不仅要以理服人,而耳要以情动人。
②要为学习者树立良好的榜样。要选择有感染力和可信性的榜样,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榜样行为的示范可以有多种方式,要依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③利用团队的约定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经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如果某成员出现违反行为,就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④通过讨论,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如“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等,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教师予以分析引导,使其发展到更高阶段。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的行为的关系,使其心服口服,同时还要指明改正的方向,提供正确的、可替代性的行为;外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最终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以上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