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市一制品厂新建56000m2钢结构厂房,其中A至B轴为额外二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基础为桩承台基础,一层地面为C20厚150mm混凝土。2007年开工,2008年竣工。工图中设计有15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打压)基础,施工后,在现场检查发现如某市一制品厂新建56000m2钢结构厂房,其中A至B轴为额外二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基础为桩承台基础,一层地面为C20厚150mm混凝土。2007年开工,2008年竣工。工图中设计有15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打压)基础,施工后,在现场检查发现如下事件。

事件1:有5根桩深度不够。

事件2:有3根桩桩身断裂。

另外,施工图B处还设计有桩承台基础,因放线人员看图不细,承台基础超挖0.5m;由于基坑和地面回填土不密实,致使地面沉降开裂严重。

【问题】

1.简述事件1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简述事件2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超挖部分是否需要处理?如何处理?

4.回填土不密实的现象、原因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1.(1)事件1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

1)勘探资料不明,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长有误。

2)勘探工作以点带面,对局部硬、软夹层及地下障碍物等了解不清。

3)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或穿越较厚的砂夹层,由于其结构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沉入到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达到贯人度或容易穿越砂夹层,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后会有沉不下的现象。

(2)防治措施。

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进行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

2)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及压桩顺序。

3)桩如果打不下去,可更换能量大的桩锤打击,并加厚缓冲垫层。

2.(1)事件2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

1)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2)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

3)桩数较多,土饱和密实,桩间距较小,在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相邻的桩被浮起。

4)在软土地基进行较密集的群桩施工时,由于沉桩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2)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对桩下障碍物清理干净,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与桩身纵轴线偏离过大,超过规定的桩不宜使用。

2)在稳桩过程中,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保证接头质量。

3)采用井点降水、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4)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坑,一般宜在沉桩结束两周左右开挖基坑,宜对称开挖。

5)软土地基中桩顶位移处理可采用纠倾(反位移)或补桩方法,但均须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3.超挖部分需要处理。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商定处理方法,通常可采用回填夹砂石、石屑、粉煤灰、3:7或2:8灰土等,并夯实。

4.(1)回填土不密实的现象:回填土经夯实或碾压后,其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增大,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2)回填土不密实的原因。

1)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下的密实度要求。

2)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

3)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达不到影响深度要求,使土的密实度降低。

(3)回填土不密实的防治方法。

1)不合要求的土料挖出换土,或掺人石灰、碎石等夯实加固。

2)因含水量过大而达不到密实度的土层,可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或均匀掺入干土等吸水材料,重新夯实。

3)因含水量小或碾压机能量过小时,可采用增加夯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碾压等措施。

下事件。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