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

绕几圈之后

增大摩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增大压力,或使接触面粗糙.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呢?小明同学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此,他进行了如下研究:找一段棉线,在棉线的一端拴上一个沉重的东西(例如一把大锁),然后,把它搭在一根平放的圆棍上(如铁床的横梁、自行车的大梁等),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拉棉线的另一端,如图所示,这时,要使重物不下落,用的力虽然比竖直向上提的要少,但省的力却不算多.

再如图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一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再如图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两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更小了.

再如图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四周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几乎等于零.

根据你的阅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何应用?请列举两例.

(3)小明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思维程序?

答案

(1)对比几次实验可知,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是每次缠绕的圈数不同,结果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所以可得如下结论:缠绕的圈数越多,摩擦力就越大.

(2)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很多应用,如;①船靠岸时,将缆绳在缆柱上绕几圈;②连接两段导线时,两段电线拧在一起相互缠绕.

(3)小明提出还有没有别的增大摩擦力方法吗?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这一要素.

他进行了如下研究:找一段棉线,在棉线的一端拴上一个沉重的东西(例如一把大锁),然后,把它搭在一根平放的圆棍上(如铁床的横梁、自行车的大梁等),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拉棉线的另一端.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这一要素.

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一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这一要素.

小明通过三次实验对比摩擦力的大小,属于科学探究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环节.

故答案为:(1)缠绕的圈数越多,摩擦力就越大;

(2)应用举例:①船靠岸时,将缆绳在缆柱上绕几圈;②相连两段导线时,两段电线拧在一起相互缠绕.

(3)思维程序: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