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 * * 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 * * 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覆盖周密无——际:边际

B. 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指令

C.连公府不就——辟:召

D.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武——求:请求

2.下列句子中,“因”的词性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B.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C.相如因持璧却立

D.因泣下霑衿

3.在下列句式中选择与“游于三辅” 相同的一项:[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4.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大 * * 邓骘奇其才”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单于愈益欲降之

D.妙尽璇机之正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B

4.B

5.①译文: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②译文:皇帝让(他,或“张衡”)进入宫廷,(在)自己身边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名词解释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注释:①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任安西北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轮台(现在新疆轮台),这首诗就写于此。②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③白草:

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④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尊称。⑤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⑥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⑦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⑧瀚海:沙漠。⑨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⑩掣:拉,扯。

课文导语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所作,诗中有传唱千古的咏雪名句,又有以雪衬情的万古佳言,那么,诗人是怎样刻画自己眼中的边塞雪中风光的呢?诗人又是怎样以雪景中衬托真挚情谊的呢?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情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的异同。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诗歌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3.请为本篇诗歌的名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并指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