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凡荒政十有二:……四曰发赈;……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大纲》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

答案

(1)措施:开仓救济;出借钱粮等物给灾民;减免赋税;暂缓征收应征税赋等。 (3分,任答三点即可)

(2)看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认为政府应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2分)

措施:政府要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满足 民众的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要通过调整土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4分)

(3)特点:改革的范围大、力度大;具有浓重的实用色彩(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革经济体制为主;遵从经济规律,通过提高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发展。(4分)

题目分析:(1)本问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发赈、出贷、蠲(免除)赋、缓征。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关键信息的含义。“发赈”即开仓救济;“出贷”即出借钱粮等物给灾民;“蠲(免除)赋”即减免赋税;“缓征”即暂缓征收应征税赋。

(2)本问的第一小问由“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可知孙中山认为要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第二小问依据“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等关键信息归纳即可。

(3)本问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依据“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从纯经济规律出发”等关键信息概括归纳即可。

实验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