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12分) 某同学在实验室欲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 mol/L的NaOH溶液和稀H2SO4各450mL。提供的试剂是:NaOH固体和98%的浓H2SO4(密度为1.84 g/cm3)及蒸馏水。

(1)配制两种溶液时都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应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 ___________g,应用量筒量取浓H2SO4________mL。

(3)配制时,先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其方法是                            

                                                                      

(4)浓硫酸溶于水的正确操作方法是_____                     ___________。

(5)在配制上述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引起结果偏低的有_________________

A.该学生在量取浓硫酸时,俯视刻度线

B.称量固体NaOH时,将砝码和物品的位置颠倒(没有使用游码)

C.溶解H2SO4操作时没有冷却至室温就立即完成后面的配制操作。

D.在烧杯中溶解搅拌时,溅出少量溶液E.没有用蒸馏水洗烧杯2—3次,并将洗液移入容量瓶中

F.将量筒洗涤2—3次,并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

G.容量瓶中原来存有少量蒸馏水

H.胶头滴管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

答案

综合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经济变革而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基础。由于当时新开垦的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被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样一来,诸侯们就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各自封国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称为监司.包括后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最后通过的《联邦宪法》固然比起《邦联条例》说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它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换言之,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它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害,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发生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重大的政治变革”指的是什么?(6分)

(2)指出材料二中“通判",“转运使”的职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地方制度的利与弊。(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联邦宪法》所建立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这些体制建立的积极意义(8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