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这次运动中,不仅农村的土地、农民的农具、耕畜以及其他公共财产全部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拨、统一核算,而且社员原来经营的自留地,以及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私有财产也统统收归公社所有。
材料四:
1966年8月上海红卫兵在南京路上张贴大字报
材料五: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1)根据材料一回答:请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1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1分)
(2)请写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完成的意义。(1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运动”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材料四所示的是哪一时期的现象?(1分)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2分)
(5)材料五中的大改革、大开放源自于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2分)第二个伟大转折中,开放的目的是什么?(2分)第三个伟大转折中温饱问题是怎么解决的?(1分)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分)
(1)1949年10月1日(1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
(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1分)
(3)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2分)
(4) * * (1分)。毛 * * 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1分)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方法。(1分)
(5)1978年(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2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6)曲折中前进。(言之有理即可)(1分)
题目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的历史意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材料三中所说的“运动”是指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该运动造成的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4)材料四所示的是 * * 时期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 * * ,是由于毛 * * 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方法。
(5)材料五中的大改革、大开放源自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个伟大转折中,开放的目的是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第三个伟大转折中温饱问题的方式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用简单的词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曲折中前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还要知道,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年——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完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即规模大,“二公”即公有化程度高。 * * 的时间是1966年—1976年;实质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 * *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