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1分)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1分)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1分)他开创的市场经济模式“新”在哪里?(1分)
材料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
材料四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 * * 南方讲话
(4)与邓 * * 南方讲话的科学论断相对应,中共十四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2分)
(5)从上述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1)新经济政策;(1分)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分)
(2)罗斯福;(1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1分)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分)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5)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等。(2分)(答出其中两项,而言之有理即可。)
题目分析:(1)分析材料中“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这一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列宁实行战时 * * 主义政策;之后,顺应国内外实际情况的变化,列宁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将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创新。
(2)分析材料可知,背景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正在于苏联建设的成就。到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成为工业强国;而与此同时1929年到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西方国家借鉴苏联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办法。
(4)材料中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 * * 作了明确的论述,结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可知,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邓 * * 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从材料中俄国、美国、中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