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该图为《西电东送的三条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20分)

⑴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中A是______基地 B是______基地 C是_______基地

⑵西电东送的北路是将___省、内蒙古等省区的煤炭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做法比传统的能源输出方法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⑶西电东送的中路最大的能源基地是____,该基地的建设对当地旅游景观有何影响?

⑷西电东送的南路水电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____,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⑴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⑵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减少了煤炭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对沿线的污染;减少了京津地区燃煤量,减轻了空气污染,降低了酸雨危害;增加了煤炭输出地区的收入 ⑶三峡水电站 淹没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急流险滩景观消失;但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变化,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新的旅游景点。⑷红水河 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汛期长,流量大;位于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题目分析:本题以我国的西电东送的三条线路图为载体,考查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第(1)题根据所学的中国工业的相关知识,比较容易完成。第(2)题根据所学的教材中的有关“阅读”材料可知西电东送的北路是将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的丰富的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入华东地区,其优越性体现在对输入地、输出地、沿线环境、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西电东送的中路最大的能源基地是三峡水电站,该基地的建设对当地旅游景观有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4)题西电东送的南线中水能最丰富的河段在红水河段,这与其所在地的气候、地形、河川径流量有关。

点评:本题将教材的“阅读”材料以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来完成相关的问题,这样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外的许多改革都非常关注农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是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一直都令人失望。……一个原因在于苏联的气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另一个原目是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但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在于莫斯科的控制过于严密——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耕种什么,何时耕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减少耕地和降低畜牧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行,大批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从1986年开始,农村改革主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羟济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畜牧业、渔业发展迅速,以集体经营为主,兼有个体、私营的9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全国9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805万人,产值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李正华《论邓 * * 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苏、美两国在农业政策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