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里根和克林顿是如何对“这种运营”进行“改进和补充”并取得理想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映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并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解决措施:①继续兴办公共T程,开展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②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以保护劳工权利;③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①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②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为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③政府从限制农业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里根:(政策)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效果)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r缓和,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克林顿:(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效果)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