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上图圆内部分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1)分析“西三角经济圈” 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2分)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4分)①                                  ;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简述“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4分)

(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     (2分)

A.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

B.利于三大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C.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D.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 E.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开发和建设,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答案

(1)位于内陆地区(2分)

(2)①以城市为中心(2分);②沿交通线(河流、铁路)呈条带状分布(2分)

(3)有利因素: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基础较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任答4点得4分)。

(4)ABCD(全对2分)

题目分析:(1)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周边位置等方面分析,注意比较分析。(2)结合图示归纳,图示产业带的分布主要受城市分布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3)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注意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4)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可借鉴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考点,学生只要掌握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的基本分析思维,能结合图示、借鉴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意义等课本知识,注意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即可。

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