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甲、乙、丙、丁、戊分别是稀硫酸、镁、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镁及硫酸铜溶液中的一种.

图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

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戊.已知丁溶液呈蓝色.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甲______、戊______.

(2)图中各反应不含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与丙:______.

丙与丁:______.

(4)例举丙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______.

答案

由题意可知,呈蓝色的丁溶液应该是硫酸铜溶液(因为所给物质中只有它是蓝色额);

根据金属、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结合题意和图示信息可以推断得,甲、乙、丙、戊分别是镁、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镁.

因此,(1)甲的化学式为Mg,戊的为MgO.

(2)由于甲转化为戊的反应(即2Mg+O2

 点燃 
.
 
2MgO)属于化合反应,甲与乙的反应(即Mg+H2SO4=MgSO4+H2↑)和甲与丁的反应(即Mg+CuSO4=MgSO4+Cu)都属于置换反应,乙与丙的反应(即2NaOH+H2S04=Na2S04+2H20)、丙与丁的反应(即2NaOH+CuS04=Na2S04+Cu(OH)2↓)和戊与乙的反应(即MgO+H2SO4=MgSO4+H20)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图中各反应不含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与丙:2NaOH+H2S04=Na2S04+2H20.

丙与丁:2NaOH+CuS04=Na2S04+Cu(OH)2↓.

(4)例举丙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或应用于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故答案为:

(1)Mg,MgO.

(2)分解.

(3)2NaOH+H2S04=Na2S04+2H20,2NaOH+CuS04=Na2S04+Cu(OH)2↓.

(4)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或应用于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不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业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坐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