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半殖民地的中国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的“泄洪区”。为了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使得中国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外贸出口更加萎缩。危机中,国际贸易出口值总指数下降,如1929年指数为100,1933年则降为35.5……另一方面,各国则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到1935 年,中国工业品市场上的汽车、汽油、五金等大部分是由美国输入的,美货的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美祸”。

材料二 1929年危机爆发后,(中国)农产品进口大增。大米,1929年为1082万担,1932年、1933年都超过2000万担……为加速向中国倾销商品,美国政府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巨额贷款并指定贷款专为购买美国过剩农产品之用,如1931 年“美麦借款”900万美元,规定要购买美国小麦45万吨……

材料三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世界银价跌落,1931 年、1932年跌到最低点。美国于1933年12月公布“银购入法”,1934年6月公布的“购银法案”,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高价收购白银……使银价上涨……引起中国白银的大批外流,造成金融恐慌……旧中国市场资金周转和商业活动中一刻也不能离开银元,白银大量外流使银元极度缺乏,银款无法筹集,影响了正常的商业和金融活动……

材料四 为了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摆脱经济危机,日本于1931年9月突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实际上等于掠夺了当时中国资源煤30%、铁 71%、石油99%、发电23%、森林37%、铁路41%。1932年,上海棉纱对东北销量几乎等于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1929—1933年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倾销商品,套购白银;发动战争,掠夺资源。

(2)经济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打击了民族经济,使这些国家陷入经济困境之中;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通过倾销商品、掠夺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上: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转嫁危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局势动荡,加重了这些国家的民族危机。

连线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下场始归。”

材料二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艺术家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