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
材料一: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居全国第11、中部第1位。2013年,我省居民收入增加、市场物价稳定。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4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
(1)上述材料反映出2013年我省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其原因有哪些?( 4分)
材料二:有一种力量,让世人刮目相看。随着“安徽面孔”频频亮相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榜,构成令人赞叹的“安徽现象”,树立“厚德安徽”良好形象。2013年安徽成功实现“中国好人榜”开评六年皆居榜首的“六连冠”目标,总数829人,占全国总数近七分之一。他们向社会传达了正能量,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和阳光,他们是安徽的骄傲。
(2)“安徽现象”是安徽哪方面建设的成果?(2分)“安徽现象”会对安徽的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
材料三:2013年11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确定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安徽省有48个村入选。我省重点打造48个“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引导全省美好乡村又好又快推进。
(3)“美丽乡村,人人共建,”请你为建设美丽乡村支招?(4分)
(1)答:反映出2013年我省经济平衡、健康、迅速发展。(1分)其主要原因是:①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②坚持了中 * * 党领导;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④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给3分)
(2)答:(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分)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等。(答出其中两个方面者即可,4分)
(3)答:1)国家:要加强立法;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察力度;加大对环保事业的资金投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2)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消耗,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承担环保社会责任。3)公民: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践行低碳生活;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积极行使公民的建议权、监督权,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4)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等等。(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回答也可,4分)
题目分析:(1)仔细阅读材料,抓取有效信息“比上年增长10.4%,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说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增加、市场物价稳定” 说明经济健康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4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说明经济均衡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主要原因,要结合课本知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发展战略等),回答即可。
(2)“安徽面孔”频频亮相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榜,构成令人赞叹的“安徽现象”,这是安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结合课本和时政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角度作答即可
(3)具有开放性,可以从国家、企业、公民等角度作答;结合“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目标,也可从政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经济(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扶持力度)、文化(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