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4分)

(2)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8分)

(3)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4分)

答案

(1)孟子认为君无道,臣可弃之,这与后来儒家所倡导的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等有相悖之处,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有矛盾之处。(4分)

(2)首先,正论——援引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名言并指出,“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以说明孟子的言论是符合儒家思想的。(4分)

其次,反论——从秦朝以后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它违背了孟子和儒家的思想。(4分)

(3)用意:其一,托孔孟之道为推行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其二,借儒家倡导的君民关系,论证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题目分析:(1)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君无道,臣可弃之,这与后来儒家所倡导的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等有相悖之处,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有矛盾之处,这是令杨树谷产生这种疑问的原因。(2)归纳梁启超言论的内容可以得出梁启超的观点及论证:援引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名言并指出,“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这说明孟子的言论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其次,从秦朝以后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它违背了孟子和儒家的思想。(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此举的意图是其一,托孔孟之道为推行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其二,借儒家倡导的君民关系,论证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点评: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制度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