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成功使海尔迅速发展成为新型的公司,2001的海尔在美国的洗衣机市场上占据50%的市场份额,在整个家电中的市场份额上升到第五位。截止到2000年底,海尔集团在海外已经开设了10个工厂、14个贸易中心,发展了175位专营商,海外的经销网点达到将近4万个,产品销售160多个国家,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
作为海尔,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创国际名牌。海尔的观点是“国门之内无名牌”,对于一个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做出一个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呼应的市场体系。在1996年,海尔提出了自己的三个1/3的国际化战略,即海尔希望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调整自己全球产品格局,形成内销三分之一,外销三分之一,海外生产三分之一的产业布局格局,并且在五年内海尔创出全世界经销的中国家电名牌。
在具体的方法上,则是采取先信息后产品,先代理后建厂的发展模式,然后在重要市场发展销售渠道,以目前最强的白色家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逐渐延伸到黑色家电及其他信息产业的产品,并考虑在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设厂,在设厂国及周边发达国家销售;而在海尔国际化市场开发战略上,海尔则是采取了先难后易的市场战略,率先开发发达国家市场,以缩短与其它国际竞争对手的速度(当然也包括国内竞争对手)。
海尔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本土化战略。首先海尔利用设在全球的10个信息站和6个设计分部,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开发出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要求的产品,之后海尔利用融知、融智、融资的方法积极进行市场网络的建设。最后海尔采取的第三步战略,就是在海外设厂。1996年,海尔开始与印尼合资生产海尔牌家电产品并在当地销售,这是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厂,到2000年底海尔已在全球10个国家设厂,建立起能够覆盖全球的生产基地。
阅读案例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这种方法恰当吗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恰当。原因:①最初海尔对国际市场陌生; ②海尔具有在海外投资建厂能力。 ③通过先代理后建厂,可以减少风险。 ④经过实践证明是对的。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