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战宣告结束,内战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 * * 到重庆谈判的电报
材料二: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 * * 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于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贻害无穷。
……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
材料三: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如果他不同 * * 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 * * 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
假如我们让日本人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将整个中国就会被 * * 党人拿过去……
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 * * 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回忆
回答问题:

蒋介石对 * * 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答案

参考答案:取消了 * *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 * *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及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张良在下邳桥上散步时,遇一老人故意将鞋落到桥下,命他拾起,替自己穿在脚上,经过反复考验,遂授之兵书。②贲、育:战国时著名勇士。③伊尹、太公:商周时期著名谋臣。④荆轲,聂政:战国时著名刺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辱            见:被     

B.其间不能容             发:发生     

C.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         敝:衰弊     

D.非子房其谁之              全:成全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子房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臣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观夫高祖之所以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此其所以子房欤/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是表现老人对张良的试探、告诫的一组是(   )

①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②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③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④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⑤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⑥而其状貌及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但本文不以此为重点,而是着重写他接受圯上老人的教训终成大业的情况。

B. 张良初遇圯上老人,就乐意为老人效劳,老人因此愿意开导他,使他“小忍而就大谋”,成功立业,青史留名。

C. 刘邦尽管有雄谋大略,但也有不能制怒的时候,是张良及时提醒了他。刘邦能成就帝王大业,张良功不可没。

D. 张良的形状面貌像妇人女子一样,这与他的雄心壮志很不相称。作者因此感到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