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更增加至8.67亿美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D.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答案

答案:D

题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入超”的含义,其次要注意发生的时间范围:1929—1932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意味着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了对落后国家的商品销售和减少了从其他国家包括落后国家商品进口,从而转移和减轻经济危机给本国带来的压力。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材料四: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6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