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举例阐述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答案

参考答案: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它涉及实验结果的概括力和外推力,也就是实验结果接近现实的程度,实验的外部效度就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完成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形象。在特定的实验情境中,被试通常知道自己是处于被观察的地位,因此其行为可能会受到影响,表现为与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不参加实验时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也会影响被试的典型行为。此外,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例如,在记忆的实验中,有的被试会很紧张,使得实验记忆成绩远远低于实际生活中的记忆成绩,实验情境对被试产生一定的影响。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从理论上讲,参与实验的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 例如,“七岁儿童”就是一个无限的总体,包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所有七岁儿童,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同样,如果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独特心理特质的被试进行实验时,因为这些独特的心理特质有利于对实验处理造成较佳的反应,就很难将得到的结果推广到其他特质的被试上去。 例如,如果选择一些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发现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前一种教学法优于后一种教学法。但是,这一结果显然不能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一般的学生中去。因为参加实验的对象是具有高智力水平的学生,他们也许比这种特质低的学生(例如低智力水平的学生)更能从发现教学法中获益。如果将这种结果随意推广到所有学生上去,显然会造成推论的错误。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 例如,把成就动机作为一个因变量,实验者常以某种成就动机量表所测得的分数来界定并评价其强度。但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所测量出的分数并不代表同一种成就动机及其强度。如果在实验时采用的是一种成就动机的量表,那么所得出的试验结果便不能推论到采用其他成就动机的量表的情况中去。 实验材料和测验类型的差异可能会使多个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无法汇聚,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这直接影响到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以及对某一研究对象的正确和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只有进行多项汇聚研究后,才能得出关于研究问题的比较精确的结论。对研究外部效度的要求提示了进行多因素实验的必要性。也就是在实验中引入多个自变量,尽可能多地控制额外变量,以更精确地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以及多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多因素实验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为有效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供了可能。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