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言语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
从个体言语能力发展的泛人类程序化来看,人类婴儿具有言语获得的先天基础。脑组织的发育成熟和后天的语言环境,对个体言语获得起决定性作用。言语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前言语活动的发音阶段
①发音阶段的特点 由于呼吸作用于发音器官的关系,新生儿时期能发出“ai”、“ou”、“gu”等声音, 2~3个月的婴儿即开始“咿呀学语”,发出“ga”、“bu”等清晰的音节。这些断续的、经常出现的发音代表着婴儿的某种机体状态、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反映婴儿是否饱足与舒适、愉快或痛苦,但是还不具有言语活动的对事物的参照意义,发出的声音还不是词。
②婴儿前言语阶段发音的意义 首先,婴儿的发音是向外界发出的信号,它们基本上表达着婴儿机体的良好、舒适和愉快等积极状态,而饥饿、疼痛、渴望成人等不良状态,经常是以啼哭而不是以“呀呀作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婴儿早期发音具有直接的生存适应价值。 其次,前言语阶段发音是言语发展的前提和组织者。“咿呀学语”是在婴儿与成人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和相互呼应中发生的;当成人同婴儿说话的时候,婴儿就更喜欢发出声音。他们以发出语声的方式同成人在感情和行为上发生联系。 一岁以内的婴儿还没有掌握语言,还没有言语活动,但婴儿同成人之间的接触、爱抚、互相观望和呀呀作语是随之而来的言语发展的先兆和组织者。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这种前言语交际导致一种独特的情境,即婴儿与成人经常在同一件事情上互相参照。如指向同一物品、做出同一动作或观看同一对象。这些以声音或动作把成人与婴儿联系起来,使亲子双方经常处于共同的指向和共同的体验的境界中,就是婴儿言语发展的前提。
(2)言语的早期发展
①幼儿早期言语的发展在全人类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表现出相似的水平和模式。其规律为:一岁以内婴儿不具有言语活动;1~1.5岁出现单字句,2岁出现真正的句子,从此脱离婴儿状态而进入幼儿发展阶段。 早期的句子似乎是以主题和主题的作用组织的。基本上符合“行动者—行动—被作用者”(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但最先以两个字来表示。例如,“扔球”或“妈妈扔”,而不是完整句“妈妈扔球”。然而,两字句似乎表示幼儿已掌握了某些语法和某些语义。 这个言语发展阶段又分为“单字句”阶段、“双字句”阶段、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阶段。
②“单字句”阶段 婴儿在10-20个月之间开始学话。最初他们只能说出一个词,包括名同、形容词和动词,而完全不会出现助动词、副词和介词,这时期称为“单字句”阶段。有人认为,单字句代表物体和物体的作用,例如,“球”,意味着球在地上滚(功能性含义);或代表相似物,例如圆的东西都是“球”(特征性含义);还可以代表物体所在的整个情境,如放球的器具、给球的人都是“球”(情境性含义)。所有这些情况均可在单字句时期出现。有人认为,当幼儿看见小猫吃东西时说“吃”,似乎在表达一种评论、态度、请求或命令。这样的理解是由于幼儿的单字句的出现是同某种情绪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吃”的出现是表示“小猫在吃”、“小猫快吃吧”、“小猫不要吃我”等多种可能。
③“双字句”阶段 两岁幼儿已学会使用100个甚至几百个词。经常出现的是两个字,如“吃糖”、“喝水”、“妈妈抱”,称为“双字句”阶段。 两字句阶段言语掌握的特征表现为:对于同样的句子,理解成人说出得比自己说出要早。幼儿尚在用两个字表示完整的简单句时,例如“妈妈扔”,却早已能听懂妈妈说“小明把球扔给妈妈”这样的句子,并能照着去做。这说明,幼儿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主题,但还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这可能是因为脑组织专门化的各个不同区域的成熟和功能的熟练有所不同,也可能是因为幼儿的记忆力还不能有效地提取所要表达的字词串。
④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阶段 幼儿在3岁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语。但这只表现在语言的基础方面,即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中。至于语言的精确化则是长期的学习任务。有这样一项实验;让3~5岁幼儿取玩具狼和长颈鹿表示“狼踢长颈鹿”,他们会照着指示去做。但是让幼儿表示“狼被长颈鹿踢”时,他们仍然用狼去踢长颈鹿。这是第一名词短语的超概念化,狼出现在第一名词短语的位置上,从而把两个不同的句子理解为同一主题。语言的精确化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不同的语种有不同的精确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