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Q、R、X、Y、Z为前20号元素中的五种,Q的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的电子总数相等,R与Q同族,Y和Z的离子与Ar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且Y的原子序数小于Z。

(1)Q的最高价氧化物,其固态属于____________晶体,俗名为____________。

(2)R的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其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3)X的常见氢化物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_;它的另一氢化物X2H4是一种火箭燃料的成分,其电子式是____________。

(4)Q分别与Y、Z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Q与Y形成的分子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答案

(1)分子 干冰

(2)正四面体 非极性 Si3N4

(3)三角锥形   

(4)CS2 CCl4 非极性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结构知识。根据题设条件可推知Q为C,R为Si,X为N,Y为S,Z为Cl。

(1)C的最高价氧化物为CO2,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其俗名为干冰。

(2)Si的氢化物为SiH4,根据CH4的空间构型可知SiH4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SiH4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属于非极性分子。Si最外层有4个电子,N最外层有5个电子,它们形成化合物时,Si为+4价,N为-3价,其化学式为Si3N4

(3)N的常见氢化物为NH3,其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根据N、H原子的成键原则,可得N2H4的结构简式为H2N—NH2,根据其结构简式可推写出其电子式。

(4)C与S可形成CS2,根据CO2的结构可写出CS2的电子式并知其为非极性分子。C与Cl形成CCl4分子。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发包人与承包人签订堤防加固项目的施工合同,主要内容为堤身加固和穿堤涵洞拆除重建。为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将堤身划分成2个施工段组织流水施工,初始施工进度计划如下图(单位:天)。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1:项目部在审查初始的施工进度计划时,提出了优化方案,即按先"Ⅱ堤段"、后"Ⅰ堤段"顺序组织施工,其他工作逻辑关系不变,各项工作持续时间不变,新计划已获监理单位批准并按其组织施工。事件2:在进行第Ⅱ段堤基清理过程中发现蚁穴和大量白蚁,施工单位按程序进行了上报。经相关单位研究,确定采用灌浆处理方案,增加费用10万元。施工单位因不具备灌浆施工能力,就自行分包给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但未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灌浆工作从第Ⅱ段堤基清理完成开始,到堤顶道路施工前结束,工作持续时间20天。事件3:由于设计变更,"Ⅱ段堤身填筑"(F工作)推迟5天完成。事件4:Ⅰ段砌石护坡施工中,监理工程师检查发现碎石垫层厚度局部不足,返工处理,D工作推迟3天完成。事件5:第225天末检查时,"Ⅱ段砌石护坡"(G工作)已累计完成40%工程量,"Ⅰ段堤身填筑"(C工作)已累计完成40%工程量,"穿堤涵洞"(K工作)已累计完成60%工程量。

1.根据事件1和事件2,绘制新的施工网络计划图(工作名称用原计划中的字母代码表示),分别计算原计划与新计划的工期,确定新计划的关键线路(用工作代码表示)。

2.事件2中,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之外,"相关单位"还应包括哪些?对于分包工作,指出施工单位的不妥之处,简要说明正确做法。

3.分别指出事件3、事件4的责任方,分析对工期的影响及可获得工期补偿的天数。

4.根据事件5,分别指出第225天末G、C、K工作已完成多少天工程量,及其对工期有何影响(假定各工作匀速施工)?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