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16分)

(1)人物篇:下面图中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二位人物的姓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4分)

①图一:                    被誉为:                           

②图二:                    被誉为:                           

(2)探索篇: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历史事实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

③建国初期,中 * * 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上述图片一反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个历史事件中颁布的文件是什么?这个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义?(7分)

④“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哪一方式?(1分)

⑤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⑥图一、图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建设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计划的重点是什么?(2分)

(4)感悟篇: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回答:

⑦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1分)

答案

(1)①邱少云  令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队伍的伟大战士;

②王进喜 用自己身体搅拌水泥的铁人

(2)③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农业合作化   ⑤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⑥1953年  发展重工业

(4)⑦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能够认识到: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题目分析:(1)志愿军英雄邱少云是令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队伍的伟大战士。石油工人王进喜是用自己身体搅拌水泥的“铁人”。

(2)建国初期,中 * * 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巩固新生的人民 * * ,在农村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实行土地改革,颁布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实现的。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7年完成。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能够认识到: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邱少云、王进喜的身上都体现出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年—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三大改造的对象除了农业外,还有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手工业改造的方式也是引导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1982年我国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建立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一五”计划过程中还有步骤地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一五”计划的成就还包括:建立了集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长江大桥。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望柳庄

  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 * * 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 * * 。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甲】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 * * 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来的风沙无情的撕打,便顺势走向路口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楣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 * * 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目了。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它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1)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乙】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入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是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棵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丙】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们,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唤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2)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

  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丁】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 * * 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 * * 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

  随着 * * 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作者:王宗仁原文较长有删改)

  [注]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选文讲述了慕生忠 * * 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

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带领大家护树;________________; * * 与树同在。

2.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意说说 * * 这样命名表达了他哪些心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明写树扎根的经过,暗写人扎根的经过,写树扎根的艰难暗示了人扎根的艰难。

B.选文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指此时的望柳庄已经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C.选文表现了以 * * 为代表的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

崇敬之情。

D.选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突出了 * * 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从

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1)、(2)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慕生忠 * * ,请综合文中【甲】、【乙】、

【丙】、【丁】四处对 * * 语言的描写和链接材料,说说 * * 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人们这样评价慕生忠——他是青藏公路的缔造者,更是格尔木的奠基人。整个修路

过程中,他和筑路工人们同吃同住,甚至还在医疗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共同用缝衣针缝合脚后跟上的裂口。青藏公路开通后,在拉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刚刚从工

地上下来的 * * 没来得及换上军装,穿着一件和工人们一样的旧棉袄,风尘仆仆来到会

场,那一幕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