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会从历史遗存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是一位考古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请你结合下列几幅图片中的历史文物,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骨针
图二:人面鱼纹盆
猪纹陶器

请回答:(1)请分别写出与这三幅图片中的文物相关的原始居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上述三幅图片中提炼出正确的历史信息(每幅图片至少两个历史信息)。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2)图一: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并用骨针来缝制衣服,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了。

图二:半坡原始居民会捕鱼;会制作彩陶;陶器上的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图三: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制作黑陶;能饲养猪,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

(3)渊博的历史知识;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绿色之恋
葛道吉
①那是一片浩瀚的绿色林海。
②进入绿林,便迷了眼睛,便绿了心智,便染了周身。谈话是绿色话题,笑声荡漾出绿波,口渴了痛饮山涧绿泉.小憩铺开来绿色苔藓。
③姑娘说,我的裙子是乳白色的,怎么着了绿色绿海用映衬这个词汇为姑娘解释。小伙子说,我坚硬的臂膀是深褐色的,怎么成了翠绿话毕,便有一股轻风拂来,把一串串山槐的玉叶压弯,包围了小伙子,覆盖了那健壮的臂膀。轻风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近绿了,只好让他绿吧!
④那绿,仿佛成了酿造5000年的甘醇玉液,让你不得不酩酊大醉,索性闭上眼,全是深沉的绿晕,就连身边也鼓噪着绿色的音符;平和而持久着的是蝉鸣;时起刺耳的嘎嘎声是山鸡求偶的讯号:丝弦弹拔裂帛破冰之韵的是艳羽的山雀和黄鹂;更有那长尾鸟久违的呜叫让人心动,让人感念大自然的美丽和良善。
⑤那绿,植得深,拔得高,密集着罩得严实。碎细柔嫩着的是山槐叶,肥圆长柄阔大着的是青皮槐叶,细长扁平如鳞栉般的是洋桃叶,浑圆平展显露秀气的是黄栌叶,还有在众树种中如鹤立鸡群的杨树,在疾风中把肥厚的叶掌击出哗哗啦啦的欢响,让人听着悦耳,看着舒心,顿生倾慕之情。
⑥在这里更能触动心灵的是那深处绿树掩映的土屋,还有那山的制高点上的嘹望台。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从土屋的墙上依稀可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斑驳的字迹。土屋里那盏油乎乎的矮脖子灯,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这里生活着两代林业工人,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亲手垒起了土屋,泥巴砌圆了锅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靠床的墙上那张女歌星演唱时的特写剧照,当然秀靓。年轻人说,是他去年刚换上的,原来是一张他父亲贴上的已经泛黄模糊了的武松打虎的画。两张画代表着两个时代,代表着两代人的生活情趣。最初的那个小伙子今天已退休返乡。记得父子俩交接班的时候,老人领着儿子在偌大的林区转悠了三天。在一座山的制高点,老人望着绿海波涛,表情格外凝重,突然眼角滚落一滴黄豆粒大小的老泪,颤着声说:“儿啊!记着这个地方,几十年前这里曾是秃山,是我和你的叔叔、伯伯们就像你这样的年龄,每天来这里挖树坑,待冬春季植苗。那日太阳特毒,场部发给每个人的一个菜糕在来时路上就塞进了从未填饱过的肚子。午时过后,体力不支,手中的镐怎么也抡不起来,眼前突然发黑便失去了知觉……待来年春上,我们亲手植满了今天这山槐。”“我会看管好的!”年轻人听懂了父亲的话,看着那张皱纹满面而黝黑的脸沉重地说。老人似乎放心了,最后陪儿子在土屋里睡了一夜。老人说电视有什么好看的在这里听窗外林木的叶子对话,听懂了,就感觉比看电视强多了!
⑦这里远离城市,没有灯红酒绿,但是年轻人在接过父亲沉重的绿色担子的时候,就已下了决心去研读林木叶子的对话,那种语言的内涵是他攻读的重要课题,他早已刻苦地进入了角色,他信了父亲那句话,听懂了林木叶子的对话比看电视强多了。
⑧我面对绿海,读懂了伟岸,读懂了博大,更读懂了崇高和奉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即不仅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感情,还要让学生领悟语言特点,运用语言。
请根据上述提示,为第⑥自然段“土屋里那盏油乎乎的矮脖子灯,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