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为了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某同学把一体重计放在电梯的地板上,并将一物体放在体重计上随电梯运动并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下表记录了几个特定时刻体重计的示数(表内时间不表示先后顺序)

时间t0t1t2t3
体重计示数(kg)45.050.040.045.0
若已知t0时刻电梯静止,则(   )

A.t1和t2时刻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B.t1和t2时刻物体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所受重力发生了变化

C.t1和t2时刻电梯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D.t3时刻电梯处于静止状态

答案

答案:A

题目分析:超重的本质是物体对支撑物或悬挂物的作用力大于物体重力,其运动学特征是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失重正好相反,但无论超重还是失重,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故B错误;时刻静止,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同学在t1时刻处于超重状态,有向上的加速度,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t2处于失重状态,有向下的加速度,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故C错误、A正确;t3时刻处于平衡状态,可能静止或匀速运动,故D错误。

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