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8分)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首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2分)

(3)选取材料三中关于20世纪欧洲“衰落”或者“成功”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6分)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是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试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6分)

答案

(1)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2)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或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康、梁维新派、孙中山等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分别领导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动摇或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后又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12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每段4分,答出层次给2分,答出史实2分。答到实业救国也可给2分)

(3)观点一: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答衰落给2分)

论证: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观点二: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成功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答出成功字样即给2分)

论证: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西方化进程加快。(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为二选一题,若两个都答,取第一种观点得分,满分6分)

(4)政治上:成立新中国,颁布1954年宪法,确立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一边倒,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美国封锁包围;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6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题目分析:(1)东周分两段,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这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学生可以从此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1919年之前,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器物学习的阶段、制度学习的阶段和思想文化学习的阶段。代表的派别及活动分别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兴办洋务企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陈独秀等人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3)此题是一道观点性的试题,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观点进行回答,选择哪一种都可以,但是必须分析都要言之有理。(4)此题切入点比较明确,让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政治上可以回答我国建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和1954年宪法;经济上可以回答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文化上1956年提出了“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