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试述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

答案

参考答案: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阿罗的不可能定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又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
(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如现代代议制中通常使用少数服从多数规则,但经常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利益要求的漠视。
(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获取决策信息总是存在诸多困难而且是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的,不管是选民还是政治家,他们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而大部分公共政策是在信息不充分的基础上作出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4)选民的“短见效应”。由于政策效果的复杂性,大多数选民难以预测其对未来的影响,因而只着眼于眼前的影响;而政治家为了谋求连任,就会主动迎合选民的短见,制定一些成本滞后、或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的政策。
(5)选民的“理性而无知”。由于选民作出决策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以收集有关候选人的信息等,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在权衡自己的成本一收益计算时,如果成本太大,选民将不去投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选民往往也会出于搭便车心理而寄希望别人去投票以使自己坐享其成,这被称为选民的“理性而无知”。而这将导致通过选票上台的政治家并不代表多数人的利益,其制定的政策充其量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贫困不是理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贫困不是理由

①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②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

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③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④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⑤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⑥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4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⑦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⑧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

⑨此事传出之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⑩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会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字)(2分)

小题2:(2分)本文标题“贫困不是理由”中的“贫困”是指:

小题3:(4分)本文通过对女孩的            描写和          描写,赞扬了女孩            的高贵品质

小题4:(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假思索”的表达效果:

小题5:(2分)文章末段的“一句话”指的是:

小题6:现代的中学生,除了本文提到的愁苦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贫困?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女孩身上得到什么启发?(3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