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倒位产生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答案
参考答案:倒位是某一染色体发生2次断裂后,两断点之间的片段旋转180°后重接,造成染色体上基因顺序的重排。染色体的倒位可以发生在同一臂(长臂或短臂)内,也可以发生在两臂之间,分别称为臂间倒位和臂内倒位。倒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如倒位片段很小,倒位片段可能不发生配对,其余区段配对正常;如倒位片段很长,倒位的染色体可能倒过来和正常的染色体配对,形成一个环,称为倒位环。环内2条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单体交换,随后形成的4条染色体中,1条是交换型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断裂后形成带有缺失的配子;1条无着丝粒(交换型)染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而丢失;另2条是正常的(非交换)染色体(其中1条倒位的染色体)。通常只是含有非交换染色体的配子才能产生有活力的后代。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2个是原来的非交换染色体,其中1条为非倒位的,另1条是臂内倒位的;另2条则是交换的产物,有些基因重复,有些基因缺失。通常只带有2条完整基因的染色体的配子才能产生存活的后代。因此,无论在臂间倒位或臂内倒位的杂合子后代中都见不到遗传重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倒位的遗传学效应是可以抑制或大大地降低基因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