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7分)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并简要说明理由。(9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1)信息: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3分)
特征: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4分)
(2)视角与理由:
视角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视角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
视角三:近代民族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管
理模式等方面的历史。
视角四:近代教育。《申报》开设《教育新闻》等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写出其中三个视角并说明理由,即得9分,其中“视角”1分,“理由”2分。
“理由”不得照抄材料。如答其他视角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变化特点:1940~1944年,总体不高;1944~1946年,迅速增加;1946~1947
年,快速下降。(3分)
原因:1940~1944年正处于抗战时期,以团结抗日为主要任务;1944~1946年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人民的主要诉求;1946~1947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严重打击了人们的民主热情。(6分)
题目分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记者“代表国民”反映了表达民意,“可以收全国之观听”说明启蒙民众, “可以挽全国之倾势”说明挽救民族危机。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反映该时期的阶段特征。(2)按照表格提示的视角逐一分析即可。(3)“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可以从题干中直接反映,分析其原因的时候关键在于注意时间,联系到课本所学知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