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样品中成分含量的实验一般应重复二至三次.为了测定某NaOH固体中混有的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分别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
I.吸收法
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装置图分析,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所进行的称量操作至少要进行______次,且第一次称量操作的对象是______.
(2)若重复测定了三次,得到Na2CO3的质量分数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被碱石灰吸收
B.用了稀硫酸与样品反应
C.加入稀硫酸的量不足,则可能造成误差
D.反应完成后,装置中仍存有二氧化碳,没有被碱石灰吸收
除上述原因外,从装置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______.
II.滴定法
称取样品m g,配制成500mL溶液.从中取出25mL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振荡,滴加2~3滴酚酞,用a mol/L标准盐酸滴定,至终点时消耗盐酸v mL.
(1)该同学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后未将BaCO3过滤就滴定,有人认为在滴定中BaCO3会转化为Ba(HCO3)2,消耗盐酸.你认为要过滤吗?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若填“是”,不需答).
(2)判断滴定终点到达的依据是______.
Ⅲ.沉淀法
称取样品m g,并溶解加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烘干,称量得固体n g.
(1)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用m、n表示)______.
(2)洗涤沉淀的操作要点是______.
(3)Ca2+、Ba2+都可以使CO32-沉淀完全,但使用Ba(NO3)2溶液而不用Ca(NO3)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测定CO32-的量,若使用Ba(OH)2溶液而不用Ca(OH)2溶液,结果将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原因______.

Ⅰ、(1)根据实验目的是测定碳酸钠质量分数,实验方法需要测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计算得到,实验需要称量干燥烧瓶的质量,放入样品后烧瓶的质量,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质量,反应后干燥管质量;所以测定过程需要称量4次,第一次需要称量干燥烧瓶的质量,用于准确称量计算样品的质量,故答案为:4;称量干燥烧瓶的质量;
(2)若重复测定了三次,得到Na2CO3的质量分数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
A、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被碱石灰吸收结果偏大,故A符合;
B.用了稀硫酸与样品反应对结果无影响,故B不符合;
C.加入稀硫酸的量不足,则可能造成误差,剩余碳酸钠;测定结果偏小,故C符合;
D.反应完成后,装置中仍存有二氧化碳,没有被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全部吸收结果偏低,故D符合;
另外干燥管和空气直接接触,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测定产生误差;
故答案为:ACD;装置外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
Ⅱ、(1)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后未将BaCO3过滤就滴定,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和碳酸钠反应完全到终点溶液PH在8-10间是弱碱性,此时碳酸钡沉淀不能溶解,
故答案为:否;用酚酞做指示剂到终点时溶液呈微弱的碱性,BaCO3不反应;
(2)洗涤测定应在过滤装置中进行;操作要点是:用玻璃棒向过滤器中的沉淀加水至淹没,静置使水滤出,并重复2-3次,
故答案为;用玻璃棒向过滤器中的沉淀加水至淹没,静置使水滤出,并重复2-3次;
(3)过量钙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沉淀,影响测定结果,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易使溶液变浑浊;在碳酸根离子的量一定的条件下碳酸钡比碳酸钙更准确;碳酸钡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碳酸钙,在碳酸根离子移动条件下,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多,沉淀结果相对误差小,故答案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BaCO3相对分子质量大,相对误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