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2005年将成为我国近20年来电力最为紧缺的一年。仅今年一季度,全国已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据预测,今年北京的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070万千瓦,用电缺口70万千瓦。用电高峰时,空调负荷要占到300万千瓦,接近30%。国内9家民间环保组织发出了科学使用空调的倡议,希望办公楼、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将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度,以减少能源消耗,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并对缓解由温室气体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2.我国政府机关在能源消耗上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定额管理以及受“公家的消费都正当”等错误观念影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记者在上海市某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发现这座大楼的西侧入口共有内外3道门。据介绍,如果将这些门全部关上,所形成的两个封闭空间就可以有效阻隔冷、暖空调的外溢。“但现在,不管大楼内是否开空调,这3道门始终都敞开着,任由冷气、暖气往外跑”一位接受采访的政府工作人员痛心地说。大楼每层楼的两个电梯出9、楼梯拐角处均靠窗,自然采光条件良好。记者采访当日天气晴朗,但这些自然光照充足的地方都亮着“长明灯”。3.另外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一名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最高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部分政府机构大量使用白炽灯,数量超过3万只,其中至少有1.8万只可用节能灯替代。有50%的建筑没有外墙保温,有70%的建筑没有使用双层玻璃。部分老旧建筑虽然总能耗低,但保温性能差,能量损失大;新建办公楼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但能源消耗也大大增加。4.来自发改委的数据表明,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 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不容忽视的是,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近几年重工业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04年,工业耗电占了74%,重工业耗能比重已经超过67%,从主要的高耗能产品的单耗来看;近几年产品单位能耗还是在逐渐下降,单位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是在进一步提高。5.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石油、铁矿石等进口依赖性增加。火电厂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去年我国新增5000万千瓦发电量,增长高达15%。“这样的火电厂没有必要新建。”在美国能源基金会执行副 * * 欧道格看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达到同样目的。6.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据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估计,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在3%~7%。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存在环境透支。这些已大大超过中国的环境容量,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7.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张延华指出,国家标准委正和相关部门加紧制定《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一大批产品能效标准和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地修订、制定之中。力争用3~5平时间,在我国建成适合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需要的节能和环保标准体系。尽管我国节能和环保标准工作近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当前的能源形势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比,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资源节约标准发展规划研究,节能和环保标准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工业能耗设备没有能效标准、标准实施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等。国家标准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努力促成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充分发挥标准在节能和环保中的作用。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我国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目前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量已占当年 GDP的3~7%。环境“透支”普遍存在。9.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至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看来,政府部门的节能潜力还相当大,政府没有理由不在节能方面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10.温 * * * * 在2005年6月30下午召开的“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 * * 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七个方面的措施。这个《通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 * * 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气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是一个人,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坚持勤俭节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中 * * 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成为生产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浪费一点资源,数额就非常巨大;每个人节约一点资源,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通知》精神,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领导和协调,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责、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力的良好风尚。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极其宝贵。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行动起来,坚定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理解

A subject which seems to have been insufficiently studied by doctors and psychologists is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and climate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mankind. There seems no doubt that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the landscape, the relativ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 and the climate must all play a big part in determining what kind of people we are.

It is true that a few studies have been made. Where all the inhabitants of a particular area enjoy exceptionally good or bad health, scientists have identified contributory factors such a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ubstances like iodine, fluoride, calcium, or iron in the water supply, or perhaps types of land that provide breeding places for pests like mosquitoes or rats.

Moreover, we can all generalize about types of people we have met. Those living in countries with long dark winters are apt to be less talkative and less vivacious than inhabitants of countries where the climate is more equable. And where the olive and the orange grow, there the inhabitants are cheerful, talkative, and spontaneous.

But these commonplace generalizations are inadequat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and geography should be studied in depth. Do all mountain dwellers live to a ripe old age? Does the drinking of wine, rather than beer, result in a sunny and open temperament? Is the strength and height of one of the Kenyan tribes due to their habitual drinking of the blood of cows?

We are not yet sure of the answers to such questions, but let us hope that something of benefit to mankind may eventually result from such studies.

小题1:_____ might serve as a suitable title for this selection.

A.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Man

C.Generalization of Types of People

D.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 Mysterious Subject小题2:Using context clues we may infer that " iodine, fluoride and calcium" are _____.

A.substances which act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on man's health

B.harmful substances in the water supply

C.substances which help provide breeding places for pests

D.substances contributory to good health小题3:We may infer from the third paragraph that geography and climat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inhabitants' _____.

A.health condition

B.personality

C.life-span

D.all of the above小题4:According to the author, research into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and climate should_____.

A.focus on some unknown aspects

B.be pursued on a larger scale

C.be carried out within a larger scope

D.go much deeper小题5:The author hopes that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ll enable us to           

A.generalize better about types of people

B.find better water supplies

C.gain an insight into its influence on mankind

D.live to a ripe old age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