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在温度均匀的液体中,一个小气泡由液体的底层缓慢地升到液面,上升过程中气泡的体积不断地增大,则气泡在浮起的过程中(   )

A.放出热量

B.吸收热量

C.不吸热也不放热

D.无法判断

答案

答案:B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对气体来说,气体的状态变化时,分子势能几乎不变.所以,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内能的变化,就是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总和的变化,即由温度的变化决定.在温度均匀的液体中,一个小气泡由液体的底层缓慢地升到液面的过程中,小气泡温度不变,其内能增量ΔU=0.上升过程中,气泡的体积不断增大,气体对外做功,即有W<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Q>0.所以气泡在浮起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因此选项B正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在孔夫子时代, “乡人傩,一国皆若狂”,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文汇报》2007.11.18)

16.下列对“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B.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

C.和谐欲望,对神灵的崇拜。D.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加缘分、深化感情的作用。

B.“‘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C.我国的岁时节日非常强调‘‘节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

D.“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对地方习俗的议论,升华了节日的意义。

18.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6分)

19.“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