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解某地区的地质情况,从实地取回两块样品A和B,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图中部分反应产物被略去).

(1)请你根据上图实验现象推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E→G:______;

C→D:______;

A+G→I:______.

(3)所加试剂X可能是氧化物、酸、碱、盐中的______.

答案

(1)J溶液是浅绿色,所以J中有亚铁离子,金属单质和X会生成亚铁离子,所以I就是铁,D是红褐色的沉淀,所以D是氢氧化铁,H是碱,C是黄色的溶液,是由红色固体A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所以C是氯化铁,A就是氧化铁;氧化铁和气体G会生成铁单质,G是由E和碳高温生成的,所以G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F会与水生成碱,所以F是氧化钙,B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过验证各种物质都满足转换关系,故答案为:Fe2O3   CaCO3

(2)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故答案为:CO2+C

 高温 
.
 
2CO

氯化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故答案为:2FeCl3+3Ca(OH)2═2Fe(OH)3↓+3CaCl2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3CO+Fe2O3

 高温 
.
 
2Fe+3CO2

(3)铁在置换反应中才能转化成亚铁离子,所以X是酸或盐,故答案为:酸或盐.

故答案为:

(1)Fe2O3   CaCO3

(2)CO2+C

 高温 
.
 
2CO

2FeCl3+3Ca(OH)2═2Fe(OH)3↓+3CaCl2;3CO+Fe2O3

 高温 
.
 
2Fe+3CO2

(3)酸或盐

阅读理解与欣赏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                   知:掌管

C.其作学也                           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                         滥:过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于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风之积也不厚

C.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D. 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