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1)某同学用同一注射器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早晨和中午分别做了“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中午气温高于早晨,他将实验结果绘成如图所示的图象,则      

A.图线Ⅰ是依据中午的实验数据画出的

B.图线Ⅱ是依据中午的实验数据画出的

C.气体在状态C与状态A相比,体积减小,内能增大

D.气体若从状态B变化到状态C,内能一定增大,放出热量(2)如图所示,在一个质量为M、横截面积为S的圆柱形导热气缸中,用活塞封闭了一部分空气,气体的体积为 ,活塞与气缸壁间密封且光滑,一弹簧秤连接在活塞上,将整个气缸悬吊在天花板上.当外界气温升高(大气压保持为)时,则弹簧秤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在该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为,且气体的体积的变化量为,则气体的内能增加量为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指标直接反映空气质量的好坏.若某城市PM2.5指标数为160μg/m3,则已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若该种微粒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0g/mol,试求该地区1m3空气含有该种微粒的数目.(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答案

(1)A(2)不变  (3)

题目分析:(1)图像的斜率表示温度的大小,所以图一是中午绘制的图像,A正确;B错误;气体在状态C与状态A相比,体积增大,C错误;气体若从状态B变化到状态C,属于等容变化,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吸收热量,D错误,故选A

(2)内部气体压强不变,所以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弹簧的示数不变;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2分)

(3)1m3空气中该种微粒的物质的量为        (2分)

所以 1m3空气中该种微粒的数目

点评:热学题一般知识点比较碎,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多积累,记忆,累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枯守一截老棍,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侵雪扰犹自温柔地抱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突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小孩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只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的春天。

1.(1)第一自然段中的“将冷脸笑成花面”是喻指         的景象。(不能超过10个字)(2分)

(2)第一自然段中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是喻指         的景象。(不能超过4个字)(2分)

2.文章第一、二、三自然段具体描写的对象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内容,即              。(不能超过16个字)(3分)

3.文章中多次出现“春天必然曾经这样”等句子(画有横线),这些句子在文章有什么作用?(分三点回答,每一点字数不超过20个字。)(6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

A.这是一篇清新隽永、文采飞扬的抒情散文,丰富的联想、想像和抑扬对比的写法,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B.“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这句话是寓褒于贬,赞美了春天的活泼、灵动与蓬勃。

C.文章通过对“春”字古音的考证,描绘了人们对春天来临的敏锐、细腻的感知。

D.文章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通过对古之春天的热情描绘,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E.文章末段运用委婉曲达的笔法批判了现代社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言有尽而意无穷。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