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公司拟用新设备取代已使用3年的旧设备。旧设备原价170000元,当前估计尚可使用 5年,目前的折余价值为110000元,每年销售收入30000元,每年经营成本12000元,预计最终残值10000元,目前变现价值为80000元;购置新设备需花费150000元,预计使用5年,每年年销售收入60000元,每年经营成本24000元,预计最终残值10000元。该公司预期报酬率12%,所得税率30%。税法规定该类设备应采用直线法折旧。
要求:
(1) 更新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
(2) 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减税
(3) 更新决策每年增加的折旧
(4) 经营期第1—5年每年增加的息税前利润
(5) 计算各年的差量净现金流量
(6) 利用差额内部收益率法,进行是否应该更换设备的分析决策,并列出计算分析过程。

答案

参考答案:

更新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新设备的投资-旧设备的变价净收入= 150000-80000=70000元

(2) 因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110000-80000=30000元

因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抵减所得税=30000×30%=9000元

(3) 更新决策每年增加的折旧=70000/5=14000元

(4) 经营期1-5年每年增加的销售收入=60000-30000=30000元

经营期1—5年每年增加的经营成本=24000-12000=12000元

经营期1—5年每年总成本的变动额=12000+14000=26000元

所以:经营期第1—5年每年增加的息税前利润=30000-26000=4000元

(5) △NCF0=-70000

△NCF1=4000×(1-30%)+14000+9000=25800元

△NCF2-5=2800+14000=16800元

(6) -70000+25800×(P/F,△IRR,1)+16800×(P/A,△IRR,4)×(P/F,△IRR,1)=0

设△IRR=10%

-70000+25800×(P/F,10%,1)+16800×(P/A,10%,4)×(P/F,10%,1)

=-70000+25800×0.9091+16800×3.1699×0.9091=1868.28

△IRR=12%

-70000+25800×(P/F,12%,1)+16800×(P/A,12%,4)×(P/F,12%,1)

=-70000+25800×0.8929+16800×3.0373×0.8929=-1401.49

(△IRR-10%)/(12%-10%)=(0-1868.28)/(-1401.49-1868.28)

因为差额内部收益率小于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12%,所以不应更新。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据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述,昔日的永乐大钟,日供六僧击之,“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其声宏宏,时远时近,有异他钟”。如此美妙绝伦的钟声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从外表上可以明显看出,大钟的钟壁上下厚度不同,钟腰的厚度是94毫米,而钟口的壁厚是185毫米。测音表明,不同厚度的各个部分,都会产生相应的频率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众多分音的汇集就是一首雄伟的交响曲。

加上永乐大钟合理的合金成分比率,优雅钟声的出现就不是偶然了。明永乐大钟的成分中含铜 80.5%、锡16.4%及少量其他元素。当含锡在16%左右时,就能保证钟体强度、韧度适度,保持钟声振动的持续性;若含锡量过多或太少都会使钟声余音减短,那么就无法欣赏到永乐大钟闻声数十里的悠长钟声了。

同时还发现,永乐大钟的正下方,由一个直径4米、深0.7米的八角形地坑,它不单方便人们仰视大钟内壁,还有为钟声散音的功能,与现代舞台前乐池的声学作用异曲同工。

三管齐下方才造就了永乐大钟举世无双的完美音质。那么,明朝的能工巧匠是如何设计出这令人叫绝的声场呢

中国古钟千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有其自成一派的风格样式。中国钟的基本形状是钟声高度与口径之比在 1:0.7左右,西洋中则在1:1左右。中国钟用钟杵从外壁敲击,而西洋钟用钟舌从内部敲击,因而发出的声音比中国钟更加急促、高昂。

通过物理分析,钟声产生于撞钟引起的振动,而钟声的强弱、高低、音色主要取决于钟体的形状和材质。钟壁厚则钟声沉闷,反之清脆;钟体短而口径大则钟声消失得比较快,反之悠长。永乐大钟上端闭塞、下端钟口开放,形成钟顶小、钟腰细、钟身长、钟口外张似喇叭。当撞击时,引起钟声振动,使各分音的频率恰当,产生拍频现象。此外,成分分析的结果告示我们,永乐大钟的合金成分比率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六齐”大致相符。

本文最合适的题目是()。

A.永乐大钟的铸造工艺

B.永乐大钟的历史沿革

C.永乐大钟的声学探密

D.永乐大钟的声音艺术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