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有人说:“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今天的河南是一个历史血脉清晰的河南,一个文化传承完整的河南;是一个文明源远流长的河南,是一个炎黄魂魄不灭的河南;是一个站在悠远的历史肩膀眺望未来的河南,一个挺胸抬头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河南……

材料二:3月6日,北京河南大厦四楼国际会议厅座无虚席,58家境内外媒体的149名记者赶来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的开放日联组会。会上,卢展工向国内外媒体记者推介了好想你大枣、杜康酒和信阳红茶叶,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向与会国内外媒体推介并赠送了“一文九论十八谈”。

(1)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你有什么金点子?(2分)

(2)宣传、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3)作为河南人,我们为之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年少的你应怎样为建设文化强省增光添彩呢?(4分)

答案

(1) 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规模;提升河南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河南的影响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增加科技投入等。

(2)①能宣传河南、展示河南形象,使世人能够更多、更好地认识河南,了解河南,使河南更好地走向海外、走向世界。②挖掘中原文化的巨大潜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推动中原崛起,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3)我们要: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爱祖国、爱家乡。②做文明河南人,树良好河南形象。③保护文物,爱护环境。④积极宣传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为构建和谐河南作贡献。⑤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推动河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作贡献等。

第一问应从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回答;第二问有利于河南发展,如提升河南形象、挖掘中原文化潜能等;第三问从我们青少年如何做着手,应重点放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上。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余以为妙绝(         )

小题2:

《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小题3: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小题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小题5:

读文赏荷。(7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2分)

(3)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赏荷、咏莲的诗篇,除上述选文外,请你举一例(含上下句)与“莲”有关的古诗句。(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