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为什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答案

参考答案:国民经济发展意味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收入水平提高又伴随着生活模式和需求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需求方面,传统上,农业是向社会提供食品、纤维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及其加工原料的部门。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通常较低,在达到一定消费水平后趋于饱和,体现为恩格尔定律。因而从长期发展看,经济增长对农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会逐步减弱,需求结构会出现增加非农业产品的调整。在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需求总量的增长速度会趋于下降,但对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供给方面,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土地、水和气候等农业资源,在资源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劳动和物质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成为一个规律性现象。这意味着,在农业生产中获得规模报酬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提高农业生产率只能依赖技术进步。相比之下,非农业部门常常表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追加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较少受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的制约。此外,经济的动态发展一方面伴随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伴随着自然资源的消耗,包括农用地、水等农业资源,即农业生产密集利用的要素趋于减少,而非农业密集利用的要素数量趋于增加。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的这种变化会引起不同产业之间比较优势的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这种结构调整表现为扩大那些密集利用积累最迅速要素的行业,而密集使用那些数量下降要素的行业则相对萎缩。 将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供给变化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发展前景。一方面,由于农产品需求的特点,经济增长难以拉动农产品价格上升,而供给的较大增长则更可能导致价格下跌。另一方面,由于农业资源的约束,扩大农产品生产往往会面临边际成本的上升。在这一局面下,扩大农业生产必然会受到经济合理性的制约。更重要的是,由于上述特点,农业在与非农业竞争共用资源上处于软弱地位。在市场机制主导资源配置的条件下,这意味着会出现农业资源不断向非农业转移的现象。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

配伍题 B型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