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诗歌赏析。
玷污的生命之源
从前,清幽的小河,
现在,已经干涠。
腥臭,是她的低吼,
黑色,是她的衣着;
呻吟,是她哀怨的歌声,
挣扎,是她痛苦的生活。
不见了鱼虾与她做伴,
只有伤心地孤独流过;
也没有花草与她为邻,
任凭躯体给眼泪包裹。
人啊——
忘记了她的恩情!
她被狠心地抛弃,
抛弃在了污秽的角落。
“是谁缔造的错”?
“奈何要我来承担罪责”?
小河低语着诉说。
(诗歌有改动)
1.认真阅读上面这首诗歌后,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歌不仅立意好,思想感情也非常鲜明,作者借被玷污小河的今昔变化与她伤心的诉说,对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对污染生命之源的人们发出了呐喊,进行了抨击。字里行间处处见泪,声声带血,读后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幡然警醒。

②运用对比与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色彩鲜明,清新自然,寓意深远,对读者的感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③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诗中既有深情的记叙和描写,也不乏鲜明的抒情和议论;作者选取的角度不同,运用的句式各异,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④诗歌的语言凝炼精美,韵味绵长,特别是谴词很有特点,如:表现小河的现状——腥臭、黑色、呻吟、挣扎;表现小河的心情——伤心、孤独、奈何;表现人心理的变化——先忘记、生狠心、终抛弃等,很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深深思索。

单项选择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2年美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象畜牲一样生活,才免予死亡。……与之迥然不同的是,1983年美国《霍比斯》杂志记者曾到华盛顿的黑人贫民窟中搞过调查,他们写道:“在那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有些还是彩色的。各处都是收音机。年青人拿着手提立体音设备,或是磨光的手提皮包,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虽然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种款式,在旧车市场是很便宜的,电话的使用也正常。”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  1983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超级富户非常富户一般富户其他户
户数比重0.5%0.5%9%90%
股票比重46.5%13.5%29.3%10.7%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32年相比,1983年美国贫民生活出现了什么变化?  (2分)

(2)为了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3)材料二、三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