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简答题

下图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它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图案形似三人合臂相拥状似幸福和睦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的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看到这个会徽,我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源于什么?怎样做到这一点?(5分)

答案

来源于: 对民族文化认同。(1分)

怎样做:① 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 * * 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 * * 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随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分,“继承”“弘扬”“创新”少1点扣1分。)② 要勇敢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1分)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分)

本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为背景考查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沧桑、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民族的凝聚力,更好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可从三方面思考,一、对待传统文化、二、捍卫国家尊严与利益。三、对待外来文化。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990年以后,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一个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其变动轨迹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85扩大到2.14,收入绝对差额由714元扩大到1624元。第二阶段1995-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短暂回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2.1下降到1.79,收入绝对差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仅由1935元增加到2037元。第三阶段1999-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96再度扩大到2.58,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由2398元扩大到7527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变化轨迹与我国城乡改革的进程基本吻合。90年代以后,国家改革的重心逐步转向城镇,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城镇居民工资水平得到大幅度增长。1990-199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5%,快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扩大。在1995-1998年期间,国家连续两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纯收入高速增长,增长速度达到16%,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比率连续4年下降。1999—2003年,由于种养效益低、收入来源单一、负担沉重等原因,农民增收进入最困难时期,其中1999年和2000年,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4年以后,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支持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农民收入增速回升,但仍未改变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状况。在1999-2007年期间,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为7.1%,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上升至2.5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994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1624元

B.1998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79%

C.1990-2007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有些年份虽然没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得快,但每年都是增长的

D.2004年以后,虽然国家有一系列支持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但仍未改变辽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