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材料3: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根据材料1判断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商品粮基地。(4分)

(2)依据材料2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3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2分)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要保持全国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今后的发展途径是什么?(3分)

答案

(1)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黄淮平原区、南方高产区(4分)

(2)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增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增加;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需求量增加。(3分)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2分)

(4)①发展农业科技,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3分)

题目分析:

(1)读材料一表格数值,甲地耕地面积广,人口少,商品率高,是地广人稀的东北低产区。乙耕地面积小,人口少,商品率低,是西北干旱区。丙地耕地较少,人口较多 ,商品率最低,是黄淮平原区。丁地人口最多,商品率高,是南方高产区。

(2)读材料二表格数值判断,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是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增加。我国人口总数增加,粮食总消费量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需求量增加。所以总消费量和人均需求量都增加。

(3)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中粮西运,可为西部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有利于缓解西部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地可开垦荒地已经不多,要保证商品粮的地位,只有发展农业科技,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