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湖水般涌人婴儿的睡—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

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避免过多的刺激涌人,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就每天念两遍童话《国王,老鼠和奶酪》。她大声地念,慢慢地念——从头到尾要3分钟。就这样,到了分娩的那一天,婴儿出生后竟然就知道这个童话!

新生儿的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一个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来念——而念的速度,声音大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则童话。两则童话中一则是本原的,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就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上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运行,目的在于弄清新生儿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之间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如果让婴儿母亲与另一位女人读同一篇故事,小小的婴儿总是喜欢选自己亲生母亲的声音,而不选另一位女人的声音。会两种语言的母亲,她的新生儿能区分她的两种语言,又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但是,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一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

这一检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人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开来。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在新生儿诞生前就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B.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C.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具有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

D.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识别曾经听过的语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文中: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新生儿之所以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听觉器官还未完全形成。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蛮不错,只有弗朗科·雷勃因为在战争中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但他自尊心素来很强,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2)每年,这些老战士都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身材高大,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边一一传递观赏,对古币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突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已经不翼而飞了。

  (3)举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搜身的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很惊讶。

  (4)“你不同意搜身?”格兰汀问道。

  (5)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

  (6)“你是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着。

  (7)“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雷勃回答。

  (8)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衣袋翻开,等着搜查。搜查进行了一圈,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雷勃身上。

  (9)“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离开了格兰汀家。

  (10)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

  (11)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从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12)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13)“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你当时何必反对搜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14)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香肠、面包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1.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仔细阅读前文,找出作者埋下的两处伏笔并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是以一枚古钱币为线索的。

B.小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主题。

C.第(1)段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介绍了当时冷酷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

D.小说关注的目光始终在雷勃这一人物的命运上。

3.小说结尾所披露的真相与第(1)段所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