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有A、B、C、D四种元素.A+最外电子层是第三层,已达到稳定结构.B3+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2-比氦原子多16个电子.D是地壳中含量最大的元素.这四种元素可形成化学式为AB(CDxy的化合物,其电离方程式为:AB(CDxy=A++B3++

yCDxn-在此化合物的水溶液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C元素在此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比硝酸的酸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还高1价.

(1)写出这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用字母A、C、D表示A、C、D三元素两两之间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3)确定x、y、n的值(要求写出确定过程),并写出AB(CDxy所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答案

(1)根据题目的信息可知A+最外电子层是第三层,已达到稳定结构,因此A是钾元素;B3+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因此B是铝元素;C2-比氦原子多16个电子,那么C是硫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因此D是氧元素;故答案为:K;Al;S;O

(2)A、C、D三元素两两之间形成的常见化合物有:硫化钾、氧化钾、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4、+6价,钾元素是+1价,氧元素是-2价,故答案为:K2S、K2O、SO2、SO3

(3)在此化合物的水溶液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因此y=2;钾元素是+1价,铝元素+3价,硝酸的酸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S元素在此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比硝酸的酸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还高1价,因此硫元素是+6价,即x=4;因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因此n=2;故答案为:KAl(SO42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 * * 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 * * ,但这场 * * 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 * * ,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 * * 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