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25分)下图示意北京市某县地形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R河的流向为          ,城镇多分布在                    地区。(6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分)

A.甲地适宜发展林业生产

B.乙地适宜发展观光农业

C.丙地适宜发展水田农业

D.丁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丙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等。(6分)

(4)近年来,水库以北的丘陵地区由粮食种植调整为特色林果、特色养殖业。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促使水库以北的丘陵地区种植结构发生转变的原因。(9分)

答案

(1)自东北向西南(2分); 平原;河谷(或河流沿岸)(每个2分,顺序可对调,共4分。) 

(2)A(4分。漏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3)地形平坦;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或夏季水热充足等);土壤肥沃(每个2分,顺序可对调,共6分。)

(4)北京城市化进程快,城市用地面积扩大;(林果产品、水产品等)市场需求增加(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任答3点,每点3分,共9分。若没答出动态词语“增加”、“改善”等,每点只得1分。)

题目分析:

(1)由图中海拔高度的分布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和河谷地区。

(2)甲地由于地势较高,适宜发展林业生产;乙地位于水库,适宜发展水产养殖;该地区位于华北地区,缺少水资源,不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丁地远离河流和水库,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3)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要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4)由于北京城市化发展,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对肉禽蛋奶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因素,导致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

综合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弹指一挥间,中 * * 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与开放的进程如长江奔涌,不可逆转。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通人和、国富民强、社会和谐……中国人在这30年中创造的奇迹让世人刮目相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邓 * * 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使中 * * 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和邓 * * 改革能够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