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材料题共4篇材料,关键词“志愿者” 材料二: 相比已经相对完善、各类活动较为丰富、密集的城市志愿者组织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来说,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无论从志愿者人数上、组织上,还是志 愿服务活动类别上来说,依然尚有不足。由于志愿者对农村农活的不熟悉,到农村帮农民下地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少之又少。除了生产性志愿服务,除了生产性志愿 服务,村里敬老志愿服务也是志愿服务最大的缺口之一。现在,很多村的敬老志愿服务往往是潮汐式的,人来了,热闹了,人走了,冷清了,结果,老人们在志愿者 不来的日子里感觉更加孤单。除了潮汐式的敬老志愿服务,不少农村地区的安全宣传培训也是潮汐式,一年一次,相关部门来宣传,农民被填鸭式学了一堆安全知识 后,平时缺少相关的培训,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材料四: 重阳节前后,献爱心活动呈现“井喷”之势,在重阳节前的一周里,每天都会有爱心人士来老年公寓关爱老人。合肥市某老年公寓重阳节当天接待了 4拨来给老人们献爱心的爱心人士,因为前来献爱心的人太多了,工作人员忙着组织,一时疏忽,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这样的献爱心,不少老 人都说受不了 问题:
针对材料四中的扎堆献爱心,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1)破题表态:爱心无对错,但扎堆式的献爱心不仅不是爱,更只能是负担。且目前的爱心很多只是停留表面,缺乏人文关怀,非献爱心的本意。 (2)原因分析:社会对爱心认知的偏差、志愿者时间上的不允许、老年公寓管理缺陷等。 (3)对策:献爱心日常化、管理规范化。同时,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真正让老人感受社会温暖,安享晚年。
解析:【题型】 综合分析+社会现象 【考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分析能力。在此题中,考生既要对在重阳节期间出现的扎堆献爱心现象有个理性的看待,对其是否起到应有的爱心效果有正确的判断,也要就如何达到更好的爱心效果提出有效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