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放性试题

[和谐的文化乐章](10分)

最近,小刚班上来了一个英国的小男孩戴维,很快小刚就和他交上朋友。戴维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不断向小刚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且把英国文化介绍给小刚。虽然他们的交往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他们过得还是比较开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假如你是小刚,你会介绍中 * * 的哪些传统文化?(3分)

(2)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2分)

(3)他们的交往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呢?(5)

答案

(1)书法、诗词、京剧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答案可以多样。(3分)

(2)①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②不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答一点即可)(2分)

(3)他们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差异;①以开放的胸怀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行为方式上的差异;②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保持客观宽容平等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③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④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⑤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5分)

题目分析:(1)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中回答可以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理解性地回答。

(2)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应把握的主旨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在审题中也要注意本题有两小问,防止漏答。本题考查的内容为教材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考查形式较为传统,问题清晰明确,学生容易把握。

点评:本题是近年来中考常见的探究实践题,本题型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都较强,本题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既有探究,又有实践,能较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得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得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得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有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在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

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直觉”见出了诗的境界。

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C.作诗和读诗都离不开思考和联想,思考越是周密,诗的境界也就越深刻;联想越是丰富,诗的境界也就越美备。

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

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

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

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