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判断题

变压器在变换电压的同时也变换了电流。

答案

参考答案: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高祖、卢绾同日生。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 * * ,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

  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从击燕王臧茶,臧荼降。高祖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于匈奴,言豨等军破。故燕王臧茶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汉十二年,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于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又使辟阳候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因验问左右。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令上病,属任吕后。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

  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余,死胡中。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注】  觖望:抱怨,不满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躲藏

B.击燕王臧荼——从:跟随

C.以胡事也——习:学习

D.今上病,任吕后——属:托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高祖初起沛,卢绾客从

  果予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B.下诏诸将相列侯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燕所以久存

  求人可使报秦

D.公亦为虏矣

  若属皆为所虏

3.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绾与高祖刘邦自幼交好,高祖布衣时曾被地方官追捕,卢绾总是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B.高祖平定燕王臧荼后,大封群臣,并力排众议,下诏封卢绾为燕王,以报早年追随之情。

C.燕王卢绾曾派张胜出使匈奴,阻止其救援陈豨,张胜却与臧荼之子勾结,私令匈奴助陈豨。

D.高祖刘邦追究卢绾之事,卢绾托病不出。后叛逃匈奴,但经常遭受匈奴掠夺,故常思回归。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于稀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阅读下列有关人类认识真理性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杜林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完全是愚蠢”。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材料2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材料3 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做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如何评价“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论断 (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所蕴涵的真理观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句话所蕴涵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有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