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难 民
臧克家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踱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
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
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
“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
从无烟火的屋顶慢慢地涨大到无边,
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铁力的疲倦,连人和想象一齐推入了朦胧,
但是,更猛烈的饥饿立刻又把他们牵回了异乡。
像一个天神从梦里落到这群人身旁,
一只灰色的影子,手里亮着一支长枪。
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
“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荒到哪里!”
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
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开了这异乡,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
 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1932年2月古琅王牙(选自《烙印》,开明书店1934年3月初版)

1.诗歌的语言往往极富表现力,试从修辞、用词的准确性等角度分析下面两句诗的好处。
(1)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这不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结尾似有余韵,请仔细品味体会一下,想想诗人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质朴、凝重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难民悲惨的命运:故乡容纳不下,又被异乡拒绝,只能永无停止地流浪。
B.“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是他们命运的最恰切写照。他们沉重的脚步只能从这条陌生的道路踱到另一条陌生的道路,没有一处肯收留他们!
C.这首叙事抒情诗展示了难民的一段经历:他们在陌生的道路上走着,看到炊烟而想起故乡,在异乡村口,却被拒之门外。
D.诗人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上来叙写这一群难民的经历,除了可以增大叙说的空间,还便于直抒胸臆,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沉甸甸的同情和悲伤。

答案

1.(1)用“归鸟”表明日暮,鸟还有巢可依,难民们却是连飞鸟都不如。“溶尽”二字形象准确地写出黄昏时分明暗交融之际的景象,生动贴切。

(2)“扎根在大街两旁”,难民们没有故乡,没有目的地,更没有根基,四处流浪,大街两旁也许是唯一能歇歇的地方。把一堆堆聚拢而坐的难民比喻成“秋郊的禾堆”,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无助的孤寂、无奈的凄凉。“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让我们看到这一行难民,既是广大灾难中存活的百姓的苦难缩影,也烘托出了一个大的动荡黑暗的时代背景。(三点写出任意两点,意近即可)

2.不矛盾。“一个小声”,是说音量的大小,而“天大的响”是说这句话的内容在他们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又被一个异乡拒绝,又是无处可躲,无法可解的饥饿、孤独与凄凉。 3.夜晚来临,难民们却被异乡拒绝,又要露宿郊野,这样悲惨的境遇似乎永远没有尽头;饱含了作者对难民的同情,流露出作者心底深深的哀伤。(意对即可)

4.D

阅读理解与欣赏

泰山赋

李木生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又在反复地翻检二十世纪,并将其永远保鲜地存入记忆之中。任谁也无法动摇它,更不能贿赂它,泰山就这样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加上人类易于遗忘的天性,有时会使历史面目全非,甚至会让现实也黑白颠倒。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他无言地裸露着真实,一次次纠正似乎早已板上钉钉的定论。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手大也无法遮天。两千多年来,鹿还是鹿,马还是马。

  是哪个星球与地球的野合,孕生了这个地之骄子?一定有过万雷裂变式的幸福的呻吟,一定有过通体红透的痛苦的燃烧,而后在漫天豪雨与倾海怒涛的淬火中,定格成如此超凡脱俗的“这一个”。二十五亿年间,不阿天,不媚世,独立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

  英雄云涌的世纪,他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更多的是猥琐的时代,只有神权合一的宝座和宝座下跪着的灵魂。这时,泰山更加不挠地矗立着,让似乎决定一切的宝座看着,到底还有一个站着的,也让跪着的灵魂领略站着的美丽。

  泰山曾经眼睁睁地看着“利欲”二字,怎样地将一个站立的巨人,腐蚀成一团跪着的侏儒。泰山上的第一块刻石,为李斯所书。当秦王嬴政下令逐斥各国人才的时候,是李斯挺身而出,直面威烈的秦王,上了千言的《谏逐客书》。这时的李斯,是巨人的李斯。但是一己的利欲把他的心灵熏瘫了,竟然为了禄位,堕落成与赵高为伍的小人,阿顺苟合胡亥之意,污仁义,咒尧禹,颂残暴。

  李斯之后才一百多年,汉武帝蛮不讲理地将站着的司马迁摁趴在地上。汉武帝像捏碎一个蚂蚁摁倒他又无情地羞辱了他。蒙着最大的羞辱,被摁倒的司马迁,却踉跄着挺着脖梗站了起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向命运与朝廷发出的挑战。一个穷而无权身遭残疾的知识分子,终竟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也为中 * * 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

  跪,可说是中国的国粹。也许跪着可以爬一条平坦的仕途,但是跪着的官员怎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跪着的大众怎能走进文明的世纪?

  于是,站着的人就一个个成为了国家的福音,民族的骄傲,也只有站着的人才真正地为国家为人类留下了传世的文明硕果。从喜马拉雅山到泰山,中国有一道道屹立的山脉;从屈原到鲁迅,中国有一尊尊站立的知识分子;从陈胜吴广到中国工农红军,中国有前仆后继的站立的民众。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

  我常常会想象二十五亿年前的那个泰山诞生的时日。穿透兆亿年的混沌,横空而立,一身的岩浆,燃做红透的旗帜。从此成为人类最古老也最新鲜的歌谣,哪怕梦魇如磐,风雨如磐,都终究在它与旭日的面前败阵。它和人类共同经历着一世世生活的沉重,一辈辈生旅的磨难,仍然天天以自己屹立的身躯,豁然撑起无垠的天幕,接生旭日,报告光明与希望,也向世界袒开天幕样无垠辽阔的胸襟和胸襟中无比自由的心。

  黎明,站在地球之巅的泰山,为宇宙司晨。

  啊,泰山,我的泰山!

1.文章前三段着重刻画了泰山的哪两个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对李斯和司马迁的写法有何不同?文章写这两人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英雄云涌的世纪,他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后两处写到泰山的诞生却不给人重复的感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向命运与朝廷发出的挑战。一个穷而无权身遭残疾的知识分子,终竟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也为中 * * 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为什么?试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