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2008年1~6月某省城乡居民收支数据表

城镇居民收支(元) 1~6月 同比±%
人均可支配收入 12425 10.6
人均消费性支出 7618 10.0
食品 2861 15.2
衣着 848 8.7
居住 647 22.8
家庭设备用品服务 379 16.1
医疗保健 489 14.9
交通和通讯 1228 0.6
娱乐教育文化 902 x
其他商品和服务 264 14.1
农村居民收支(元) 1~6月 同比±%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6100 13.6
人均销费性支出 3451 16.5
食品 1327 18.3
衣着 266 8.6
居住 697 48.5
家庭设备用品 185 16.0
交通和通讯 386 -3.2
文化教育娱乐 274 0.2
医疗保健 239 8.3
其他商品和服务 77 2.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8年1~6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倍还多

B.2007年1~6月,城镇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倍还多

C.2007年1~6月,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及“医疗保健”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之和不足600元

D.2008年1~6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都超过各自人均消费性支出的三分之一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18÷3451≈2.2,故A正确;2007年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为848÷(1+8.7%)≈780.1元,农村居民为266÷(1+8.6%)≈244.9元,两者之比为780.1÷244.9≈3.2,故B正确;食品人均消费与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城镇居民为2861÷7618≈0.376,农村居民为1327÷3451≈0.385,都超过三分之一,故D也正确。2007年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人均消费性支出386÷(1-3.2%)≈398.8元,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性支出239÷(1+8.3%)≈220.7元,两者之和为619.5元,超过了600元,故C不正确。

填空题
问答题

案情:张老汉现年70岁,家住某市A县农村,因早年丧妻,一人扶养三个儿子张大、张二和张三长大成人,三个儿子结婚后分别居住在该市B区、C区和D区。2001年8月以来,张老汉患上某种老年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然而三个儿子惟恐花费过高,竟拒绝为其进行治疗,把张老汉一人独自扔在农村家中且不给其生活费。张老汉感到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且自己又无劳动能力及生活来源,于是于2002年5月向A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三个儿子给付赡养费及医疗费。法院受理后开庭审理前,张老汉病情突然加重,法院为了应对此紧急情况,裁定对被告三人先予执行。后张老汉病情有所好转,法院决定于2002年6月3日开庭,并于6月1日通知了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开庭时,迟迟不见张二到庭。于是法院遂直接拘传张二到庭,并判决三被告分别每月给付老汉赡养费150元,并负担张老汉今后的医疗费。判决后,张老汉、张大没有上诉,张二在一审结束后口头提起上诉,没有提交上诉状;张三通过书面上诉状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认为父亲在张大、张二买房时帮助了他们,张大、张二应当多负担张老汉的生活费,自己少负担。市中院受理后,组成了由一名人民陪审员参加的合议庭,在审理过程中,张老汉因长期精神紧张导致突然发病而死亡。
问题:

中级人民法院接收到张三上诉后,应当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