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惨败,震醒了沉浸在科举仕途中的严复,从此他抛心力于翻译18、19世纪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诸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向中国知识分子系统地介绍了西学的精华,即其所说的西学“命脉所在” ……他参照斯宾塞的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即要求禁绝缠足和鸦片,主张变重文轻武、“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传统价值观)、“开民智”(即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是“三民”中最急的问题)、“新民德”(即要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来代替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是“三民”中最难的。)的救国自强三要政。
——摘编自田海林主编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严复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古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乎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梁启超《新民丛报》发刊词
材料三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为自由而争端者不出四端:政治之自由,宗教之自由,民族之自由,生计之自由。而此四者,中国无有其一也……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三民”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主要思想主张,指出梁启超对严复的“三民”思想有何发展?(10分)
(3)结合史实说明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践行上述思想的。(8分)
(1)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为改变中 * * 积贫积弱的现实需要;(2分)
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封建专制的传统,影响国民自主、独立、自由平等意识的形成;(2分)传统重文轻武、文治国家思想;(2分)“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传统价值观。(1分)
(2)主张(6分):提倡新民:强调公德、尚武;民族国家意识与民主意识;宗教自由与生计自由。
发展(4分):明确提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国民基本素质;开民智、兴民权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宗旨。
(3)践行:(8分)
政治上戊戌变法:废八股、倡西学,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
军事上:扩建海军,改习洋操,编练新军;
文化上:新文化运动中的各项举措。
题目分析:
(1)19世纪末,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原因可以依据材料归纳: 甲午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受到重文轻武、“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影响国民自主、独立、自由平等意识的形成。
(2)依据材料二、三的信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为自由而争端者不出四端:政治之自由,宗教之自由,民族之自由,生计之自由”;“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梁启超明确提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国民基本素质;开民智、兴民权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宗旨。
(3)联系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概括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践行严复和梁启超思想的活动。如政治上,戊戌变法废八股、倡西学;军事上,扩建海军编练新军;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等。